网站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简介 | 学会章程 | 组织机构 | 学术成果 | 服务项目 | 学会成员 | 联系我们
  成都市易学研究会官方网站 www.zhouyi.sc.cn
    热门排行
    联系方式
电话: 13398192253 刘宗炎 会长 15308177053 曾华秀 副秘书长
Email: xietao@yeah.net
活动地点: 成都市建设北路66号成华区文化馆407
 
当前位置:成都市易学研究会——西蜀易坛 >> 学术成果 >> 中医是什么科学?

中医是什么科学?

[来源:原创] [作者:邹智敏] [日期:23-01-08] [热度:]    文字大小:
邹智敏

 

中医是什么科学

 

 

一、文明体系与天文坐标 

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共产生过26个大大小小的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流传至今,其它所有的古文明都消失了。在当今世界的三大文明体系中,唯有中华文明是原生态文明,欧州文明与中东文明都是次生态文明。

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呢?三大文明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呢?答案就在于天文坐标系与历法的不同。因为天文历法的差异集中反映了不同文明对宇宙天体运行规律认识深度的差异。

我们知道,欧洲文明的历法是阳历,又称罗马历,所用天文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其特点是只管太阳不管月亮;中东文明的历法是阴历,又称星月历,所用天文坐标系为地平坐标系,其特点是只管月亮不管太阳;而中华文明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又称黄历、夏历、农历,所用天文坐标系为赤道坐标系,其特点是既管太阳又管月亮,阴阳平衡兼顾。别轻看这个天文历法上的差异,正是这一认识差异,导致中华文明奠定了以河图洛书、伏羲八卦为源头的宇宙大一统科学思维的理论基础,并导出了“阴阳五行”这一极致精简且最适用于复杂科学的系统思维模型,由此开演流播出了一个鸿博浩荡而又微妙高明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天文历法自古就是最发达、最先进的,“中”字的本义就是天文观测台的意思。遗憾的是现代的炎黄子孙稀里糊涂就放弃了祖传几千年的最为科学合理的中华阴阳合历,而接受了西方的阳历,并且一年依然分为十二个“月”,却又与月亮运行毫无关系,造成历法科学的混乱与倒退,造成中华传统学术的传承障碍,还自以为是在拥抱“科学”,这实在让人无语,让人无颜面对历代中华先祖。

二、宝库钥匙与象理科学

习近平主席说: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数千年来,中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地位,如同汉字一样功在不言而又天经地义。

至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德、赛二先生相继登场,全面否定中华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医存在的合理性居然首次受到了质疑与挑战。

一句“中医不科学”,五个字犹如五行山,压在中医头上,一压就是整整一百年。

而所谓“中医不科学”,本质上无非是因为文化主权旁落,中医的理论属于中华传统学术体系,现代科学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模式又始终无法理解、汇通、实证中医的核心理念(如阴阳、气机、药性等)与神奇疗效,一些西化派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那么,现代科学的认知局限与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中医到底是什么科学?

如果不从人类文明、文化的源头入手,不从生命的根源与人类的认知模式入手,从根本上厘清现代科学与整个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关系,那么就不足以回答这个困扰了中国人一百年的问题。

这样即便中医在全国两年多的抗疫战斗中攻无不克屡建奇功,今后也必将还要一次又一次面对来自科学界与中医黑们没完没了的质疑、诘难与攻讦,中华文明宝库将始终无法真正打开,文化自信与文化复兴将始终因底气不足而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现在,我们不能再将这个问题推给下一代去回答了。我们必须从中华文化复兴乃至人类文明重建的高度,来严肃思考并郑重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必须要在中华文化五千年学术传统与文明传承的基础上,自信而又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

中医属于象理科学,是象理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中医以基于阴阳五行的臓象学说为理论核心,便是象理科学的典型特征。

当年钱学森针对现代科学对中医、气功等人体科学的认知困惑,提出“唯象”的主张,很有深意与真知灼见,只是机缘未到,未明确提出“象理科学”的概念。

而西医则属于数理科学,是数理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西医以数理科学的三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为理论支撑,以实验观测、化验检测、数据分析为手段,这也是数理科学“唯数”的规范动作。

现代科学以数学、物理为基础,以数理逻辑为准则,以数据的测量、分析、处理为特征,因此现代科学本质上就是数理科学。自然科学如此,注重数据采集与数学建模的现代经济学、预测决策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以思维方式而言同样属于数理科学。

然而数理科学并非科学的全部内涵。

就像完整的“数”的概念是复数一样(即“复数=实数+虚数”),完善的“科学”概念也应该是“复数”,即

科学=象理科学+数理科学

何以故?因为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要素都可以分为“象”与“数”两个方面,而且必须具备这两个要素。比如一片云、几朵花、一阵风、一群鸟,每个说法都包含了“象”与“数”。

“象”决定了事物是什么?像什么?“数”决定了事物有多少?有多大、多重?

“象”是事物存在的“态”信息(形态、状态、情态),“数”是事物存在的“量”信息(数目、数值、数据)。

“态”有刚柔、动静、虚实、寒热……之分,“量”有大小、多少、长短、轻重……之别。

“象”反映了事物的属性与类别,“数”反映了该类事物的数量与量级。

没有“象”就无法进行定性认识,没有“数”就无法进行定量认识。

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头“河图、洛书”为什么图象与数字合为一体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经典《易经》为什么以“象、数”为核心的道理之所在。

那么,象、数观念从何而来?

 

三、象数溯源与代象思维 

1、象与抽象

象本来是一种动物,是远古时候陆地上体型最大、最显眼的常见动物,加上一条灵巧独特的长鼻子,其特征就更加突出与众不同了。

因此,远古时候人们就把能反映某种事物的种类、类别、属性、性质的独特而显著的外貌形态称为“象”,也叫“形象”,并提炼、抽取该类事物的形象特征,发明出一个专用的图形符号来表示它(抽象),比如“牛、羊、马、鸟、鱼、木、水、井、网”等等,这样就实现了对不同事物的分类命名,并诞生了最初的“象”形文字,开启了从具体的、视觉的“物象”(具象)到抽象的、意会的“名象(名相)”的文明跨越。这是第一阶段的抽象,可称为一阶抽象。

从这里可以看出,具象是直观的“物象”,抽象是“望文生义”的“意象”。“物象”属于外在物理现象(客观物质世界),“意象”属于内在心理现象(主观精神世界),“名象”则内而联通“意象”(通神明之德),外而含摄“物象”(类万物之情),居中而成为文化现象(符号世界)。无论是物象、名象、意象,只要是“象”,都与事物的类别、属性、特性、性质相关,而与数量无关。

大千世界,万象纷纭。物各有象,万物万象。岂止万象,世界上仅动物就有一百多万种,植物也有几十万种,还有各种自然现象,简直不胜其烦。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人们为了提高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效率,就有必要对众多的“名象”根据其属性、特点的相同、相通、相近、相似而进一步“抽象”(合并同类项),归小类为中类,归中类为大类,比如将马、牛、羊、虎、豹等合并为兽,将兽类、鸟类、鱼类、虫类等合并为动物,将动物、植物、菌类等合并为生物。这样分层归类逐级抽象,更多更有概括力的名象(概念)就产生了。这是第二阶段的抽象,可称为二阶抽象。

人类的认识活动,一方面为了效率,需要把握共性而进行抽象归类(综合);另一方面为了精确,需要彰显个性而进行细化分类(分析)。在整个认识活动中,人们发现所有事物、现象的整体系统内部,都由属性相反、彼此对立而又统一的两部分组成。比如天有日月,地有水火,时有寒暑,人有男女,物有动静,事有吉凶,心有好恶,情有爱恨,气有香臭,味有甘苦……乃至系统内部各层次、各子系统皆是如此,简直不胜枚举,无量无边。如果能把所有事物、现象内部属性相反、彼此对立又统一的两部分的共性抽象出来,以一对简单的符号表示之,那么人们就能执简御繁,对一切事物现象的认识就进入到了最抽象、最本质的阶段,一切表象的迷惑都将迎刃而解。

非常幸运的是,这项最伟大的工作,早在近万年以前,就由最伟大的中华圣王伏羲氏完成了。他在长期参悟天道、地道、人道、万物之道的基础上,在河图、洛书的启发下,终于灵感爆发、豁然顿悟,发明了极致简洁的阴阳爻象符号“-”和“--”来代表阴阳二性(或称阴阳二气。此即传说的“一画开天”),并在两个爻象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四象”、“八卦”,以八个不同的卦象符号来象征宇宙间的八大类自然现象、天地日月运行的四时八节和万事万物的八种不同的情态、意态与本质属性。

伏羲开创性地以纯粹抽象的卦爻符号为思维代码,奠定了象理思维的逻辑基础,确立了《易经》以卦象为核心的基本框架和以象理思维为法则的内容主体,功比开天,光同日月。其实象理思维很像艺术思维,或者说艺术逻辑本质上就是象理逻辑。以此思维逻辑来推演、把握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趋势,往往能调动人的直觉与灵感,从而穿透表象的迷雾,直达本质,洞见未来。又由于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属于右脑思维、优势思维,因此以《易经》为根本原典与智慧源头的中华文化,数千年来一直都是一种优势文化,并且总是透着浓浓的艺术气质与诗意的浪漫情怀。

 

2、数与代数

数的观念最早无疑来自原始部落时期,人们搬着手指头一边清点人数,一边分配果子与猎物。全世界各种文明、各个民族的数学都是十进制的,因为我们都有且只有十个指头。假如某个人种不幸双手全是六指,想必他们的数学当为十二进制吧。

如同见过白马、黑马、公马、母马、大马、小马就抽象出了“马”的名象一样,人们在数过三个人、三匹马、三只羊、三条鱼之后,“三”这个纯粹离“象”而脱离“量”纲的自然“数”就被抽象出来了(实为“抽数”)。这样就有了自然数1、2、3、4、5……的序列,算术及其四则运算法则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算术算术,算的是数。而数是数出来的、量出来的,是实物对象的计量。若事实尚未发生,数就不存在,就是个未知数。比如8条鱼,4个人分,8/4=2,每人2条。如果鱼还没抓到,还是未知数x,那么每人分得的也是未知数y。尽管x、y的数值是未知的,但是运算法则却是恒定不变的。这个恒定的法则就是数理逻辑。如果我们把未知数x、y代入算式,则有y=x/4。我们把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算式称作“代数”式,这样“代数”就产生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就像爻象符号“-”和“--”代表了一切事物的“象”一样,代数符号“x”、“y”也代表着一切事物的“数”。“代象”与“代数”,虽然思维方式与逻辑体系不同,努力方向各异,对事物的认识各有偏重(前者重定性,后者重定量),但都是为了探究、把握宇宙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与本质奥秘,是人类智慧缺一不可的双翼,就终极而言必将殊途同归,归于至道。

当然,“-”和“--”只是代象思维的基本象元,是源代码。有了源代码,人类的思维就摆脱了现象界繁杂的羁绊,如鸟出笼,直翔云天,于是就有了四象、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五运六气、十二经络乃至整个易学象理思维理论体系。

同样,有了“x”、“y”这一对代数思维的源代码,人们发现在探究、推演更多运算法则方面,反而更加自由灵便,于是逐渐就有了初等代数、高等代数、线性代数、微积分、复变函数、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模糊数学、非欧几何、拓扑学、概率论、集合论等整个数学理论王国。

遗憾的是,由于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分子背离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原则,把国家民族在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战争中的多次失败完全归咎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导致整个国民教育从此全盘西化,自掘祖坟,自断慧根,文化自信一落千丈,文化主权拱手相让,以致于现在的教育严重偏“科”偏“西”,只知数理科学而不知有象理科学,只知代数思维而不知代象思维,绝大多数国民及知识精英认不得八卦、背不了甲子,认为那些都是没用的“文化古董”或封建迷信,甚至连中科院院士何xx都曾公开攻击中医是糟粕、阴阳五行是伪科学,并纠集一伙数典忘祖之徒公然在上海召开“全国反中医联盟”成立大会,真是可悲可叹之至。

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如果不能真正从大科学的角度正本清源,阐明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的科学性、真理性,将中国文化从根救起,中医将迟早在各种“科学”的、文化的、舆论的、观念的、制度的、经济的联合绞杀的厄运中走向消亡,中华文化复兴之梦将终究只是一场梦。

 

四、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是“阴阳根本律”与“五行生克律”的简称。

阴阳五行是《河图》象数模型的义理推演,是象理科学的两大基本定律,是代象思维的核心象元代码,也是研究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演化系统、超巨系统等复杂科学的最优系统思维模型。因为有了阴阳五行,中华文明才得以成为一个早熟的文明。

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既是易学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因此自古就有医易同源的说法。中医治病,首要就是辨阴阳、察五行。现代人由于传统文化断代,对阴阳五行难以理解,但又无法否认中医的疗效,于是提出了“废医存药”的主张,认为那“玄妙”的医理只是个幌子,关键是药物在起作用,于是将重点放在了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上。殊不知抛开阴阳五行的理论指导,就没法讲药性的四气五味、温热寒凉、升降沉浮,中药也就不成其为中药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来正确理解阴阳五行呢?

1、阴阳是什么?

简单的说,阴阳就是日月,阴阳规律就是日月周期运动的交变规律。

无论从视觉感知或理性认知,日月都是对地球生命与天地万物影响最大的两个天体,故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合称阴阳。根据现代天文学测算,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它全部行星仅占0.14%。抛开能量不谈,仅以质量、引力而言,太阳便是地球生命的绝对主宰,它的每一点细微变化,都将对地球生命造成不可抗拒的重大影响。

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动能都来自于太阳,中医称之为阳气、元气、正气。一旦人体对这个阳气的接受渠道出现障碍,或阳气在体内的运行受阻、失衡,人就“病”了。故病字从“丙”,丙就是太阳。因此中医有“万病寒上起”之说,医圣张仲景更是以“伤寒六经”来统摄一切杂病。

月亮虽然质量很小,但因离地球最近,是唯一能引起地球表面出现物理变化(潮汐)的天体,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仅次于太阳。人体气血运行节律与女性生理周期均与月亮密切相关,是人体内的“潮汐”,中医的“子午流注”对此已做出了详细的说明。故以日月运行规律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中医基础阴阳理论,显然具有勿容置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中医八纲辩证首先就是辩阴阳。

反观现代西方医学,其医疗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竟然丝毫没有考虑日月运行规律对人体生命的影响,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当然,阴阳除了代表日月,也代表昼夜、寒暑、乾坤、男女、南北、水火、时空、动静、刚柔、虚实、奇偶、有无、生灭……乃至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层次的二元属性(阴阳二气),但其基本物理依据却只能是日月及其运动规律。这是我们太阳系地球生物无法超越的宿命,除非你能把握阴阳、超越阴阳回归太极,回归形而上的宇宙道体。

在人体生命来说,阴阳又代表血与气、形与神。人的阳气、阳神的盈虚消涨与太阳运行是同步相应的。早晨太阳升起,男性晨勃,人们自然醒来,神充气足,头脑清灵,浑身力气;傍晚太阳落下,人就开始犯睏,神欠力乏,此时就该睡觉养阴、养血、养形了,若强撑熬夜,必然耗伤阴血以致形体消瘦。此外,若天清气朗、阳光明媚,人也感觉神清气爽;若天气昏暗、雨雾濛濛,人也感觉昏沉痿靡。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真实不虚的。

以此反思现代医学的小白鼠动物实验,老鼠的生活习性昼伏夜出,穴居地洞,虽为哺乳类,却是典型的阴性动物,与人迥异。所以,古人便以鼠来比喻极阴的夜半子时,这便是属相子鼠的由来。西医没有阴阳概念,以老鼠为对象试验出的化学药物,对人体而言几乎都是伤损阳气的阴寒之物,虽能暂时缓解症状,却暗耗阳气正气,导致一些常见病久治不癒,越治越虚,疑难杂症越治越多。可见如果宏观方向把握出错,甚至没有天人合一的宏观整体思维,微观认识再精确都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

2、五行是什么?

“五”指代象思维的“木、火、土、金、水”五个基本象元,“行”乃运行、行走、流动、变化之义,有时间“象”,故“五行”又称“五运”。

就像代数式、函数式中的因数a、b、c、d、e只是参数代码,可以代表任意“数”一样,木、火、土、金、水也只是象元代码,可以代表任意“象”。

(1)五行的本质内涵指形而上的木、火、土、金、水“五气”,即作为道本的真一之气在造化流行中所呈现出来的五种不同的特性、气性。

(2)由于“五气”的呈现总是与时空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五行又被主要用作时空代码,时间上指一年的春、夏、长夏(四季月)、秋、冬五季,空间上指东、南、西、北、中五方。

(3)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事物的生、长、化、收、藏五态。

在古人智慧的眼中,宇宙永远是活的,一切皆运动,一切皆变化,包括日月星辰都是“动”物,生生不已的大自然就更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体了,一切自然万物都在随着自然的节律起舞,舞步恰好分“五步”:生、长、化、收、藏,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五个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性,或者说代表事物内在生命力(阳气)在各个生命发展阶段的基本态势。故生、长、化、收、藏也称为“五态”。

就像以日月来代表阴阳一样,由于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的基本特性正好体现了生、长、化、收、藏的本质属性,故正好借用其名象来代表五行。

(4)五行即五星,指太阳系的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运动对地球生命的影响。除了日、月,这是来自天外的最大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体是宇宙的缩影。人为什么刚好有五脏、五官、五指?与五大行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肝脏属木形体最大,而木星也是最大的?为什么心脏属火、色红,而火星也偏红色?为什么肺属金、色白,而金星也最白亮?为什么肾脏属水体形最小,而水星也最小?难道这一切全是巧合吗?事实上,中国古人给五星命名也是根据其运行规律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力的信息特征确定的,真是持之有故,名符其实,绝非信口胡诌,随意为之,绝没有西方语言学所谓“约定俗成”之说。

出现于伏羲时代的《河图》,不仅用“天地大衍之数”1~10系统地表达了阴阳与五行的象数关系,还全面揭示了日月五星运行出没的时间与方位:

A、一六共宗,居北方水

水星:每天子时、巳时(1、6)出现在北方;每月一、六,日月会水星于北方;每年一月、六月,黄昏时见于北方。故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B、二七为朋,居南方火

火星:每天丑时、午时(2、7)出现在南方;每月二、七,日月会火星于南方;每年二月、七月,黄昏时见于南方。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C、三八为友,居东方木

木星:每天寅时、未时(3、8)出现在东方;每月三、八,日月会木星于东方;每年三月、八月,黄昏时见于东方。故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D、四九相伴,居西方金

金星:每天卯时、申时(4、9)出现在西方;每月四、九,日月会金星于西方;每年四月、九月,黄昏时见于西方。故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E、五十同道,居中央土

土星:每天辰时、酉时(5、10)出现在中央;每月五、十,日月会土星于中央;每年五月、十月,黄昏时见于中央。故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以上事实说明,《河图》就是银河之图,也是太阳系的运动模型与设计总图。中华文化就立极于如此宏阔的天文视野,故有参赞天地之志、化育万物之情,故中华儿女的目标,永远是星辰大海。

五行

五方

五季

五色

五声

五味

五嗅

五触

五气

五性

五态

五脏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毒

五德

软硬

冷热

长夏

轻重

湿

西

滑涩

皮毛

润燥

(5)五行代表自然界的五大类基本物质(物象),与万事万物的五大类基本属性(物性)。

五行归类表

 

现代人多望文生义,常从唯物角度将五行解读为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这就不是“五行”而是“五物”了,是西式思维偏执“物象”而不知“物性”的结果。若以此思维方式来理解、研究、解读中医药与中华文化,必然方枘圆凿不得其门而入。事实上,古人在仅从“物象”角度而言时,特称木、火、土、金、水为“五材”而非“五行”。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按照西方学术框架,将阴阳五行解读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这种解读牵强附会,似褒实贬,掩盖了阴阳五行作为时空代码、象元符号与物性类别的科学内涵,曲解了阴阳五行的本质含义,使人们对阴阳五行的理解变得更加虚玄困惑、不可琢磨。

“哲学”一词引自日本,汉字“哲”的本义即指以“口”才“折”服他人的“戏论”,不解决实际问题,如古代名家公孙龙、惠施、邓析被称为“舌辩之士”。西方哲学本质上也是通过语言逻辑对世界本元与人生价值、意义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辩的学问,也不负责解决实际问题。

而阴阳五行理论是要能指导现实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中医的疗效、五运六气的预测就是证明。当代杰出气象科学家欧阳首承教授将易学思维引入气象预测,一举将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测的准确率从20%提高到85%,为国家的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理论成就领先世界,但欧阳教授只字不敢提《易经》。

解决实际问题本是科学技术的功能与使命,只不过中医不属于数理科学范畴,而是象理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阴阳五行也不是西方光说不练的哲学思想,而是象理逻辑的一个辩证思维模型。然而这让从小只学数、理、化而不学八卦、干支的现代人理解起来很头大,所以人们要么选择回避,要么污为玄学或迷信。

其实西方哲学的“辩证法”一词就译自中医的“辩证论治”,黑格尔正是受到易经的启发才创立了“辩证法”,只不过黑氏学易不精,易经与中医生动形象联系实际的阴阳辩证思维,被他异化成了抽象干枯的理性思辩游戏。

所以确切的说,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如同八卦符号一样,本质上是象理科学的五元代象思维的象元符号与时空代码,而非仅指自然界的“五物”,更非一般汉字字符。其它如十天干、十二地支都应做此理解,本质上都是象理科学代象思维的象元符号与时空坐标代码。

 

五、象理逻辑与象理时空

 

1、文艺复兴与文化复兴

近现代数理科学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背景是东学西渐。

十三世纪后,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出版,让欧洲人知道了中国的文明、富庶、先进,激起了他们对东方的热烈向往。特别是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更激起了他们对自身神本文化的反思:为何一个不信上帝的国度反而更加文明富有?自身的文化传统中有没有被遗忘了的人本文化基因?反思的结果是他们找到了古希腊文明的所谓源头,并在意大利率先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与成果:

一是本体论上倾向于毕达哥拉斯“数是万物的本源”的哲学思想,为后来科学以数学方法为根本来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打下了理论思维的基础。

二是认识论上找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思维工具与认知方法,奠定了数理科学的基本理则——数理逻辑。

三是方法论上采用了建立在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基础上的还原论的思想方法,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其朝着分科而学、不断细化深入的方向发展。

以上三条决定了西方数理科学的认知模式与认知范围。总结探讨其中的得失,对我们今天的中华文化复兴将不乏参考价值。

首先是本体论问题。通过前面“象数探源”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数”的起源,已经心中有“数”了。特别是“代数”思维出现以后,数学的发展就让人们感到越来越神奇了,就像“代象”思维让八卦变得越来越神奇一样。但无论如何神奇,数学终究不过是一种反映事物量变规律的理则,也就是“数理”,也改变不了有“物”才有“数”、有“事”才有“理”的基本事实。因此,“数”与“理”都不可能成为宇宙本体与万物本源。

若执“数”废“物”、执“理”废“事”,则成客观唯心;若认为“数、理”皆因人的认识而起,皆出自人心,所谓“理即心,心即理”,则成主观唯心。总总偏颇,皆因主客二元对立,真不懂“事”所致。所谓“事”者,“实”也,真实、实相也,形而上之真道、至道也。此“道”离言绝“象”,无可名状,非心非物,更不可测度,不可计量,不可思议,“道可道,非常道”;却又至平至常,不离日用,即心即物,所谓“道不远人”,人人皆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修道、行道、悟道、成道。此至真之“道”,才是万物的本源。故中国文化非神本、非物本、亦非心本,而是“以道为本”,是“唯道主义”。“道”行有法(则)而显“理”,是为道理;循理尊道而行(德),必有所得,是为道德。

朱熹当年也有过类似毕达哥拉斯的认识,认为“理”才是最高、最不可思议的万有本源,忘了“理以事显,事以理成,理事不二。”的中道至论。但朱熹所说的理是“象理”而非“数理”,是《易经》所揭示的阴阳变化之“天理”。此“理”虽高妙幽玄不可思议,但终究属迷头认影,执“理”废“事”。理学这一认知偏差,导致中国文化逐渐偏离中道实相而落入了教条主义的泥沼。幸得有王夫之痛定思痛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的主张,才让中国文化慢慢回归正途。

另外,无论代数还是函数,反映的都是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且多为单因单果关系。如果同时有多个变量,则必须解多元线性方程组,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有时复杂到无解,电脑都无法计算。比如人体生命系统(社会系统亦如此),其内部的生化反应极其复杂,有几十种氨基酸,上百种激素,七百多种催化酶,近千种细菌,几万种蛋白质,其生理变化还时时受情绪、心态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此超巨复杂系统,数学方法根本无法处理。还有中药也是一样,其有机成分构成极为复杂,大多数植物药都含有几十上百种成分,要找出所谓的有效成分并非易事,即便找出来效果也变了。因为中医用药是用其药性,药性不是由单一成分决定的,而是全体药物成分共同作用于人体的一种综合效应。

除了线性的连续曲线的量变,还有非线性、不连续的突变、质变,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灾变、脆断、车祸与突发事件,面对这一类的问题,数理科学思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便是离散数学也难以解决,而阴阳五行象理思维则可执简御繁且行之有效。

其次是认识论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的形式指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规律主要指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其中概念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的主体是名词概念,也就是名象。名象源于物象,即概念形式源于事物的形式。所谓形式,即事物的形体、形态的样式、范式。有形有象的形而下的事物才有形式,有形式才能测度、计量,才适用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才符合排中律、不矛盾律的思维规律。

事物一旦到了接近形而上的无形无象的微观层次,被作为客观研究对象的实物粒子就开始变得令人匪夷所思——波粒二象性、叠加态、测不准、量子纠缠……种种形式上的矛盾现象就出现了,形式逻辑的局限与边界就显现出来了。这些“意外”的发现极大地挑战着人们的常识:到底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时间空间?什么是客观实在?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这些现代科学问题几乎都成了哲学问题。特别在心理、意识领域更是如此,善恶美丑、是非得失、好坏真假往往就是一个纠缠交织、无法分开的矛盾统一体。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仍沿用普通数理逻辑的思维方法与机械的时空观、世界观,也许永远无解。但若换个思路,用象理科学的阴阳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来理解、把握,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是方法论问题。还原论的方法,虽然为数理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其朝着分科而学、不断细化的方向深入发展,但是发展到一定时候,有两个问题就开始显现出来了。一个是理论物理到了量子力学以后,快一百年了几乎没什么进展,粒子加速器、对撞机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大,然而却收效甚微。物质已很难再细分了。二是有些问题微观研究越细致、清楚,宏观认识反而越迷失、糊涂。比如细胞医学、分子医学,已经迷失了生命整体。因此,还原论的短板,需要中医所代表的象理科学的整体论来弥补。

2、象理逻辑与数理逻辑

数理科学所用的数理逻辑,是一种符号逻辑,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是形式逻辑的数学表达方式。

象理科学所用的象理逻辑,也是一种符号逻辑,属于辩证逻辑的范畴,是辩证逻辑的象学表达方式。

象理逻辑主要包含三条思维规律:阴阳辩证规律、五行生克规律、五行态势规律。

(1)阴阳辩证规律

阴阳辩证规律是指二元代象思维的阴阳两个基本象元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辩证逻辑关系。

阴阳辩证规律是象理逻辑的根本规律。阴阳辩证不同于唯物辩证,而是真正透彻、圆满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为三规律五范畴,其辩证思维的思想内核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又是受《易经》启发才创立了辩证法。想不到原来“文化进口”早就遭遇“中国制造”了,真令人唏嘘感慨!

或许是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吧,黑格尔的辩证法让人总觉得太过于注重逻辑形式的严谨与抽象思辨的缜密,而失去了阴阳辩证法“无象无不像”的鲜活与灵动,把象理逻辑的符号思维变成了形式逻辑的概念游戏。特别是将生动、有情的“阴阳”概念代之以冷硬无情的“矛盾”概念,意味大变,维度陡降,真可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事实上,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只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是至少有八种关系,或称八条子规律:

第一条,法于阴阳;

第二条,阴阳平衡。

第三条,阴体阳用;

第四条,阳主阴从。

第五条,阴阳统一;

第六条,阴阳对立。

第七条,阴阳消长;

第八条,阴阳转化。

八条子规律从不同角度对阴阳规律进行了细致解读,从这八个方面来认识把握,就可以把握得很透彻到位。特别是在面对实践运用的时候,这八条子规律为我们给出了方法论。

第一条,法于阴阳。

这是总原则,就是说阴阳规律是宇宙的总规律、普遍规律、根本规律。宇宙没有阴阳之外的事物。我们所接触、所思考、所研究、所面对的一切对象,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现象,都适合阴阳规律,都在阴阳规律的支配之下。它们的运动、变化、转化的法则,都符合阴阳规律。

第二条,阴阳平衡。

又叫宇宙自平衡规律,意思是指事物内部的阴阳两个要素之间,始终有一种自动趋向均势、平衡以保持稳态的运动趋势。比如寒暑、昼夜交替现象,摆动、振动、波动、震荡现象,各种力的平衡现象,水、电、热、光从高能位向低能位的流动现象,自然生态平衡、人体自愈力、社会自组织现象,等等。

阴阳平衡原则是我们把握阴阳规律的关键。这种平衡是多维、整体、动态的平衡(陆寿筠语),这种动态的平衡,中华传统文化叫做中道,又叫做中庸、中和,又叫阴平阳秘。总之平衡态就是系统的稳态,就是事物的健康态。一旦这个动态的平衡被严重打破,那么系统就会趋向剧烈的动荡变化,甚至崩溃消亡。在人体来讲,这就叫做生病、病态;在社会来讲,就叫社会动乱、动荡;在人类来讲,就可能发生冷战、热战。所以把握阴阳的多维整体动态平衡,对系统的失稳、失衡及时给予恰当的调控与把控,是我们一切工作所要追求的中心任务与核心目标。这就是阴阳辩证法的具体实践应用,就是“君子而时中”,就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事”就是“时”,就是动态,“求是”就是“中”,就是把握平衡。

第三条,阴体阳用;第四条,阳主阴从。

这两条子规律是一对,就是阴为主体,阳为功用;阳为主导,阴为随从;阴为质,阳为能;阴静守,阳动变。这就告诉我们,在阴阳规律的运用当中,要知道抓主要矛盾,不论是中医调理人体疾病,还是一个管理者、领导者去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标本主次、轻重缓急,知道重心在哪里?先从哪里下手?然后根本的力量又从哪里产生?知道这个根本的潜在力量来自于所谓的“阴”,阴为本、阴为体,而发挥作用的却是阳,体现在阳。 

中医治病必须遵循体阴用阳、阳主阴从的法则。阴阳在人体来讲就是气血关系,阳是气,阴是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生化。比如一个人瘦弱贫血,可服用“当归补血汤”。此方为“黄芪30克、当归6克”,重用黄芪升阳补气,以改善脾胃功能,加强营养吸收,从而达到补血强身的目的。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补血必先健脾补气,气血双补方为正途。

第五条,阴阳统一;第六条,阴阳对立。

这两条子规律也是一对,唯物辩证法叫做“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提法比较强调对立,把对立放在前面,对立又统一。实际上是在统一的前提下才能讲对立,比如丈夫与妻子,在婚姻家庭这个层面是一个统一体,那就是对立的——对待而立,彼此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丈夫一定是相对妻子而言,否则便不称其为丈夫,反之亦然。而丈夫与别的任何一个女姓之间,虽然也是一男一女一阴一阳,但并不构成对立关系,因为不是一个统一体。同样,中国人民和美国政府也不是一个统一体,故不构成对立关系,只能是和中国政府构成对立统一关系。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对立”是相对待而成立,不是对抗、对着干的意思。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用“矛盾”一词代替了“阴阳”,看似差不多,实则意味大变,甚至可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矛盾是物质性的,无情的,唯物的;阴阳是生命性的,有情的,唯道的。

矛盾是古代兵器,你死我活,隐含血腥、暴力、冷酷信息;阴阳是象意思维符号,互根互生,显象为日月,透出光明、温暖、清凉意味。

矛与盾之间只有对抗没有合作,含有明显的西方二元对立思想,不是天堂就是地狱,不是同志加兄弟就是阶级敌人。阴阳概念内涵的丰富性、生动性、总括性,远非矛盾概念可比。

阴阳之间并非只有矛盾。阴阳是异性相吸的,矛盾是同质相拒的。很多情况下阴阳关系并不等于矛盾关系,只是包含矛盾关系。比如夫妻之间是阴阳合作互补关系,却不能简单定性为矛盾关系,否则将经常闹矛盾。又如中医讲五脏与五腑是阴阳关系,任督二脉是阴阳关系,却不能说是矛盾关系。这样的例子很多。

总之,矛盾一词强调了对抗性、斗争性,弱化了相容性、同一性,容易导致人民内部矛盾转化成敌我矛盾,造成阶段斗争扩大化,革命战争年代犹可,和平建设时期则遗祸甚深。可以说,用矛盾斗争的对立统一规律,取代阴阳辩证的统一对立规律,虽有其迫不得已的时代背景,却是中华文化根本智慧与道统传承上的重大偏颇与失误,可谓代价惨重,教训深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汉字是神奇的象意符号,具有强大的信息诱导与思维诱导能力。故凡一党一国的核心指导思想的核心概念,一定不能有丝毫闪失。这也是孔子强调要“正名”的深意所在。 

第七条阴阳消长,第八条阴阳转化。

这两条子规律也是一对。这两条主要是从变化这个角度来谈的,阴阳消长是讲的量变,阴阳转化是讲的质变。量变和质变,用的是唯物辩证法里的“质量互变规律”的说法。如果从阴阳规律来讲,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阴阳消长分渐变和突变的关系,转化就是突变。

这两条子规律告诉我们,看待万事万物,思维一定要灵动,一定不要僵化。因为事物是变化的,阴阳是消长的,不可能永远是阴,也不可能永远是阳。

就像自然界的气象变化,它始终都是交变的,是周期循环的,所以万事万物也必然遵循这么一个阴阳转化、循环往复的法则。

(2)五行生克规律

五行生克规律,是指五元代象思维的五个象元“木、火、土、金、水”之间有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之间的生克是遵循着“顺次相生”与“隔位相克”的规律进行的,这个规律就是五行生克规律。

五行生克规律,是象理逻辑最重要、最核心的思维规律,是阴阳辩证规律的深化与细化,是阴阳平衡法则在复杂系统的多维、整体、动态平衡中的进一步体现,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本来一体的高度概括与精简表达。

相生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规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一般而言,五行之间以相生为顺为吉,以相克为逆为凶。由于象理逻辑属于辩证逻辑,因此所谓的顺逆吉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具体情况要视相生、相克的两个要素之间的强弱旺衰而定。

如果两个要素之间的强弱旺衰相对均势,则无论相生、相克均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均可视为吉、利;如果强弱旺衰反差过大,则无论相生、相克都将出现过患。

相生过患:

木能生火,木多火塞,火盛木焚;

火能生土,火多土焦,土多火晦;

土能生金,土多金埋,金多土虚;

金能生水,金多水浊,水多金沉;

水能生木,水多木漂,木多水涸。

相克过患:

木能克土,木盛土崩,土坚木折;

土能克水,土多水竭,水多土荡;

水能克火,水多火灭,火盛水干;

火能克金,火烈金销,金多火熄;

金能克木,金旺木衰,木坚金缺。

以上相生、相克的过患,充分说明了象理逻辑的辩证思维特征。

从五行生克关系图可知,由于五行的每个象元都与相邻的两个象元相生,而与相对的两个象元相克,这样五行的五个象元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彼此生克互化而又动态制衡的复杂系统模型。比如木克土,木旺土衰,则土可生金,而以金来反克木,这叫做反制。于是就有了五行反制规律:

反制规律

木克土,土生金克木;

土克水,水生木克土;

水克火,火生土克水;

火克金,金生水克火;

金克木,木生火克金。

反制是系统制衡的常规思维方式,制度设计中的三权制衡,自动控制中的负反馈系统,都是这种反制的表现。

除了反制,还可转化,化克为生,化害为利。比如木克土,木旺土衰,则可设法激活居二者之间的火,以使木生火而火生土,从而达到化克为生的目的。于是就有了五行转化规律:

转化规律

木克土,木生火生土;

土克水,土生金生水;

水克火,水生木生火;

火克金,火生土生金;

金克木,金生水生木。

这就好比社会生活中第三方媒介的调解、化解作用。

五行的相生、相克、相制、相化,合称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是人类最优秀、最精简的系统思维模型。

(3)五行态势规律

常言道,风水轮流转,时势造英雄。大千世界,斗转星移,一切皆变,世事无常。一切自然万物,无不在时空的流变中兴衰生灭、周而复始。

易者,变也,变化之中,吉凶现也。易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把握事物的变化趋势与规律。而代表自然万物的五行,其强弱旺衰的态势,是由其所处的时空坐标决定的。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就是“五行态势规律”。五行在循环流变的时空中,次第呈现出旺、相、休、囚、死五种态势,其对应法则为: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即

春天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

夏天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秋天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冬天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如下表:

五行旺相休囚态势表

时间季节

长夏

空间方位

西

 

上表所反映的五行态势规律,是按上古“十月历”而确定的,比较简略。十月历一年分五季,每季两个月,每月36天,实际并未考虑月亮的影响。

后来黄帝命大桡作甲子,以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阴阳五行,天干为阳,地支为阴,天干地支又各具阴阳,干支两两相配成六十甲子,用以纪年、月、日、时。又定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日为十二时辰,分配十二地支。这样,象理科学代象思维的象元符号,就由阴阳五行的二元、五元,发展到了天干地支的十元、十二元。相应地,五行态势规律的五行扩展为十天干,时空五季、五方扩展为十二地支,旺、相、休、囚、死五种态势扩展为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十二种态势。这样时空代码的坐标定位就更精确了,也就能更细致精准地把握、推演更复杂的事物现象了。如果说上表为1.0版本,那么下表即为升级的2.0版本:

五行十天干生旺死绝态势

 

长生

沐浴

冠带

临官

帝旺

以上象理逻辑的三大规律——阴阳辩证规律、五行生克规律、五行态势规律,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科学对天道运行自然法则长达数千年的观测、研究、提炼、总结的基础之上的,背后凝聚了无数复杂的天文测算、天才的象理思辨、精深的逻辑推演、海量的实践检验,是中华文化最最精华的智慧结晶。

3、象理时空与数理时空

(1)时空本质

时空的本质即阴阳。

时空是宇宙一元道体的分化显现,所谓“太极生两仪”是也。空间为阴,时间为阳,是故时空阴阳,本来一体不二。空间主静,为不易之性体;时间主动,为变易之象用。

由于时间与空间本来不二,所以象理时空的所有时间坐标代码都同时代表空间方位,或者说所有空间方位代码都同时代表时间坐标。也就是说,代象思维的所有象元符号如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乃至六十四卦,都既是时间代码,也是空间代码。这种以象元符号为时空代码的时空观,称为象理时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与现象皆在时空之内、宇宙之内,其存在都受时空条件的制约,其特性都受所处时空特性的影响,其生灭代谢的变化轨迹都是时空的“函数”。因此,只要把握了时空结构、时空特性,理论上就能把握事物的特性;只要确定了时空坐标,就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走向与结局。

(2)时空特性

近现代数理科学是建立在数理时空观的基础之上的。所谓数理时空,又称牛顿经典力学绝对时空,就是笛卡尔坐标系,三维空间坐标加一维时间数轴。在这个数理时空坐标系中,时间与空间只是坐标轴上人为设定的纯数学的数值刻度,不具有自身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时间观念虽来自于太阳的周期运动,却被“拉直”成了只有时间长度数值计量的一维数轴,而与太阳的运动及所处位置无关,与季节、时辰无关,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以此观念来研究刚体物理运动、工程材料、器物制造尚可;若以此考察生命运动、社会运动,则问题显而易见——毕竟子时与午时、冬月与夏月虽然时长数值相等,但是一个属水一个属火,一个极阴一个极阳,二者对自然生命运动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截然不同。因此,中国古代历法与中华传统学术为什么不用简便的数字来标注时间,而要坚持用干支符号呢?因为只有以意涵丰富的象形汉字为象元,才能确切反映出干支所代表的时空坐标的五行属性与信息特质。这与数理科学常用英文词头字母符号H代表高度、L代表长度、T代表时间等等是一个道理。

同样,数理科学的空间观念也是纯数学的,只有距离远近角度大小的数值,而没有与地球物理、天体物理的能场、气场、温度场等要素结合起来,没有考虑到空间方位如同时间因素一样,同样具有五行属性的差异。因此,数理科学的空间观念只适合于工程制造与器物文明领域,而不适合用来考察、研究生命运动与社会运动。

由此可见,中华传统学术与现代西方科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时空观的不同,前者为象理时空观,后者为数理时空观。象理时空观是一种生命时空观,是把时空特性对生命的影响联系在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比如中医的子午流注、五运六气,风水学中的方位朝向、流年气运;而数理时空是一种物理时空观,并不考虑时空特性对物质运动的影响,更无法解释、把握人的气运顺逆旺衰问题。这是象理科学与数理科学的根本差别。

 

六、人类命运与中华文明

 

毛泽东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习近平说:“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无论文化、信仰、种族、价值观等等如何不同,没有人会拒绝健康。因此,中医在中国尽管遭受了百年厄运而被质疑、抹黑、打压,但她早已走出国门而服务于全世界。

现代医学在手术与检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人体的认识精细到了分子水平。但因其数理科学还原论单因单果的认知模式,使其在临床治疗上并不如人意。比如新冠疫情,即便认定了是某种特定的病毒所为,但病毒对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与破坏,却不是某种单一的抗病毒药物所能调治的,因为人体内部的生化反应实在是太复杂了。而中医的“清肺排毒汤”等复方处方,则可执简御繁从容应对,且无后遗症。因此,科学泰斗钱学森早就预言:人类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医。中医是超巨复杂系统科学的典范。

说到中医的发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还是“科学化”、“废医存药”、“中西医结合”的老路。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但真正的好中医却越来越少甚至快没了,证明这是一条邪路、死路。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中西医配合”,各展所长,各按其自身规律发展。中医的所长不在药物,恰恰在于其医理的精深玄妙,在于天人合一的整体动态平衡观,在于以易学为根基的象理科学理论体系。中医圣典《黄帝内经》,已将易学的象理逻辑思维运用得炉火纯青、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本清源去芜存菁,梳理提炼中华传统学术资源,重建象理思维科学体系,拓展科学认知的疆域,发展象理科学造福人类,引领人类思维革命,这才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核心工程,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应有之义。

人类已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各国的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从依凭自然资源转向比拼智力资源,也就是创新驱动,拼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前提是想象力。什么是想象力?想“象”的能力,形象思维、象意思维、象理思维的能力。所以,儿童学习易经卦象符号系统,是训练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开启灵性智慧的最好方式,效果比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好得多。

《易经》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易经》的象数与义理,是中华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道德的完美统一。虽然《易经》经孔子、王弼等大圣大贤对义理的发扬而更彰显了一种文化精神与人生智慧,使中华文化充满了一种参天化地的博大情怀与仁民爱物的温润气质,但是这种人文义理的德性智慧,正是建立在象数思维的科学基础之上的,所谓“推天道以明人道”,正是此意。因此,作为象理科学的象数易学学术体系——中医、堪舆、太乙、奇门、六壬、六爻、四柱、丹道等等奇术绝技,始终以其理论体系的精深宏大、实践应用的真实不虚,而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不断的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道奇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类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便是预知未来,未来因其巨大的神秘性、不确定性而令人们好奇、期待或惶恐。虽然欧阳首承教授已成功解决了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测的世界性难题,但人类未来还有无数的灾害预测难题等待我们去攻克,比如情感灾害、健康灾害、安全灾害、事业灾害、刑事灾害、金融灾害、地质灾害、战争灾害等等。而要预测并化解、避免或减轻这些灾害,没有中华文化的理论支撑和道德支撑,仅靠现代数理科学的技术支撑是不可能的,因为数理时空观的“时间之箭”,永远无法穿越认知屏障直达未来。

“易为君子谋”。《易经》的象、数、理、占不仅提供了预测技术,还提供了减灾、免灾的方法,这就是“洁净精微”的科学精神与“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浑然一体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个人的吉凶、社会的祸福还是人类的灾厄,一切皆受因果律的支配。人天相应,心物一元,积善余庆,天道好还,这是《易经》的基本观点。只有“知命”“立命”,慎行淡欲,治心修德,才能“德全不危”,逢凶化吉。这也是全人类化解各种危机、灾难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除了利益争夺以外,主要根源在信仰冲突,各自信的神不一样,互不兼容,于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而中华文明以《易经》对天道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超越了人格化的神灵崇拜,又能兼容各路神灵,因此,《易经》的智慧也最能为各种文明信仰所认同和接受,《易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必将为全球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与思想基础。这将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科学无禁区,智慧无国界。《易经》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她早已走出国门传向世界。据悉仅美国大学里的易经研究所目前就有几十个,笔者以前读的第一本介绍易经的书便是一个英国人写的。在此,笔者也想“预测”一下:说不定若干年后,理工博士出国留学攻读“易经象数研究”或“四柱”、“六壬”会成为新的时髦呢!

 

 

龙隐网 易学会官方微信:cdyj..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留言反馈 | 友情连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成都市易学研究会 www.zhouyi.sc.cn
版权所有:成都市易学研究会 技术支持:博约科技
活动地点:成都市建设北路一段66号成华区文化馆407 电话: 13398192253 刘宗炎 会长